******fun88·(乐天堂)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笔谈第41期:“我和我的祖国:成长与传承的故事”

文章来源:乐天堂f88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30 14:47 点击数: 【字体:


 

主持人语:

金秋十月,山河焕彩、大地铺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的到来,一种深沉而共通的情感在我们心中涌动:那是对祖国崛起、民族奋进的由衷自豪,更是对个体与时代同频、个人与国家同向的深切共鸣。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我常自豪地自称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这份命运的同步,让我的人生轨迹自起点便与“变革”和“希望”紧密相连。我求学时,得益于思想的解放与教育的发展,得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工作时,恰逢中国深度融入全球,有幸在外语与文化的交叉点上,为对话与理解尽一份心力。我人生的每一页,都深深烙刻着时代变迁的印记。这份“同频共振”的历程,让我对家国的热爱变得格外具体而深沉。

也正是这份深植于心的共鸣,催生了本次“我和我的祖国:成长与传承的故事”主题博雅笔谈。我们邀请了乐天堂f88部分师生代表,分享他们的故事。作为组稿人,我有幸先一步品读这些真挚的讲述:从学子受益于教育普惠、踏上国际交流舞台的感恩,到教师坚守育人初心、探索体艺融合与智慧教学的担当;从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的教育创新,到几代人之间朴素家国情怀的温暖传递……这些平凡的实践,共同绘就了一幅个人与祖国共成长的温暖图景。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讲述,感受那份质朴而深沉的力量。愿这些源自我们身边的平凡故事,能唤起您共同的记忆与憧憬,在彼此的回响中,凝聚起迈向未来的信心。

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也祝愿我们每一位师生,都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乐天堂f88党委委员、外语党支部书记:仇继锋)

图片11.png

张兴茂,乐天堂f88党委委员、文艺理论系副教授、博士

我的国,我的家

金秋的风拂过神州,国庆节带着庄严而熟悉的气息,如期而至。

国是什么?

孩提时,国很抽象,又很具体。她很远,是画在语文教材白云之巅的天安门城楼,神圣而缥缈,令人神往。她又很近,近到仿佛是我蹦跳间就可以用脚步丈量的阡陌村庄。那年,趴在收音机前听到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消息,我想着有一天会有一群回归祖国的同胞背着行李路过我家门前的桂花树,我定要招呼他们在我家住下来。那一刻,“家”与“国”在懵懵懂懂的心田联结在一起。少年时,国是胸中奔涌的豪情热血。九八年那场特大洪水中,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堤。“位卑未敢忘忧国”,那一幕深深镌刻在心底,当兵的理想在心底悄悄发芽,一种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在时光里疯长。长大后,我虽未披戎装,却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在知识园圃里耕耘的园丁。我也终可以我微弱之光,照亮小小的一隅,温暖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眸。

举国欢腾的国庆之日,我亦格外思念我的父亲。我念他少年时立志求学,自己做主将名字改为“国庆”。这名字如一座桥,连接起我们小家与大国之间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情感。我念他作为一名党员,始终以身作则的朴实、善良与清正。我念每次与父亲共看国庆阅兵时,他郑重地、笔直地坐在电视机前,眼里闪烁着泪光。倘若父亲还在,见今时九三阅兵铁流滚滚,新型战机呼啸长空,这壮阔豪迈,定会让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这盛世,如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所愿,更是无数以热血与生命浇灌这片土地的革命先辈所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愿我中华,盛世永昌;愿吾同胞,无忧无虞;愿这人间,太平长安!

e22年后的教学资料2025-2026上学期材料国庆节推文(李瑞云)博雅笔谈2025国庆专题投稿(李瑞云)博雅笔谈2025国庆专题投稿李瑞云.jpg.jpeg

李瑞云,文艺理论系专任教师、博士

教育革新 智启古今

曾几何时,知识传递囿于单向灌输。而今,教育的面貌已悄然蜕变,恰如这金秋时节,孕育着丰硕的希望。技术赋能,赋予我们“对话”先贤的可能: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得以“亲临”,澄清“无为”这一哲学思想的精髓——顺应天道,不妄为方能“无所不为”,绝非消极躺平。莘莘学子更是跃出历史旁观者之列,“穿越”时空,化身孔门弟子,与夫子畅谈人生。孔子虽不排斥功名,但其至高理想却是在烟火寻常中营造洁净和谐的氛围,追求自然之趣与人情之暖。当学子们告诉夫子,他当年那份超越功利的心灵境界,在今日多元社会获得更深的理解与更多的践行时,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便有了现实的意义——传统智慧不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活生生的精神资源。

这场教育变革,实为国家强盛与文化自信崛起的缩影。它复苏沉睡智慧,令古老灵魂“发声”,使学习升华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创造。恰如艾青深情所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脚下热土与厚重文化的挚爱,正因教育的焕新而愈发明晰、愈发炽热。

 

 

图片1.png

张婉婷,外文系2023级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研究生

愿每一份奋斗,都被温柔接住

十八岁那年,我曾以为人生的轨迹早已被定格直到偶然瞥见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网发布的成人本科升学政策,那几行文字像一束微光,刺破了我对未来的迷茫。挑灯夜读的三年里,免费开放的社区图书馆、线上共享的名师课件,都是国家教育普惠的馈赠。当自考毕业证换成乐天堂f88硕士录取通知书时,我才恍然明白,是这个时代的教育之光,以普惠为炬,照亮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的逆袭之路,让每一份坚持都有了回响。

2025年9月,得益于国家对艺术领域的扶持政策,我幸运地获得了参加国画教学培训的机会。曾经只能在画册、美术馆与博物馆里静静仰望、反复揣摩的笔墨意境,如今终于能亲手在宣纸上徐徐铺展。笔尖落纸的那一刻,墨色晕染的不仅是画卷,更让我真切读懂:这条通往热爱的路,是教育政策为无数追梦人铺就的坦途。

转眼已是硕士在读的第三年,当年照亮我前行的光,如今已在我心中扎根。我不再仅仅是这份时代机遇的受益者,更渴望成为一名传递者,把这份希望与可能接续下去。

让我们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愿这束教育的光永不熄灭,愿每一份滚烫的奋斗,都能被温柔接住。

图片2.png

张婉婷国画临摹习作《早春图》(局部)

  

图片3.png

苗雨芙,外文系2024级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研究生

 

以译为桥,联通东盟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祖国强盛的国力与开放的胸怀,为这份跨区域交融注入了底气与动力。作为外语学子,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用语言架桥、践行学识的广阔舞台。

作为一名艺术文献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我初来乍到乐天堂f88便有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亲历者。去年,在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会议期间,我随团接待马来西亚高校校长,通过参观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引导其沉浸式感受广西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今年,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我又协助新加坡语言学校对接国内市场,助力双方开拓合作空间。每当见证交流因我的努力而顺畅推进,内心都充满身为“文化摆渡人”的自豪。

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真切体会到祖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感谢国家发展铺就的广阔道路,值此国庆,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愿我们能继续以笔为媒、以译为桥,向世界传递更多中国艺术之声!

 

cusersadministrator.win720240321fhbxwechat_fileswxid_kufw9jygfjhb21_4863temprwtemp2025-0941c26e640b2d1ecf8e08d46c7d2d4a94.jpg.jpeg

刘星雨 外文系2025级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研究生

 

以译为舟,载中国艺术远航

近年来,海外对中国艺术文化的研究需求日益增长,为我们搭建了联通世界的桥梁。乐天堂f88立足地域特色,积极与东南亚各国开展艺术教育合作,并深度融入壮族歌谣、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的研究。在这里,东方与西方对话,传统与当代碰撞,让我们在国际化视野中筑牢民族艺术之根。

作为一名艺术文献翻译研究生,我深刻感受到“文化走出去”战略带来的时代机遇。于我而言,促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互鉴是具体而光荣的使命。我期待成为艺术的摆渡人,以笔为桨,在文明交流的长河中,载着中国艺术的星辰,驶向更辽阔的未来。当世界通过我们的译文读懂中国,那便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值此国庆,祝福祖国国泰民安,愿与时代同频共振,共赴星辰大海。

 

e22年后的教学资料2024-2025下学期材料博雅系列李妍霏.jpg.jpeg

李妍霏 外文系2023级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研究生

 

我的“译”术理想

我的专业是艺术文献翻译,核心在于探究语言转换背后的文化逻辑。这使我坚信,翻译绝非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构建理解、促进文明互鉴的关键实践。如今,国家为我们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我们的研究有了用武之地。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赋予了我新的“使命”—— 沉下心来,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做好手中的每一份翻译工作,把我所理解的中国艺术的妙处,无论是书画的意境还是非遗的智慧,都清晰、准确地呈现给世界。当远方的读者能通过我的译文,感受到某种共鸣时,我觉得这就是我作为学子,最能表达赤诚的方式。

在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之际,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我将继续努力以专业能力服务于文明交流,见证祖国在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上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e22年后的教学资料2025-2026上学期材料国庆节推文伍子铭.jpg.jpeg

伍子铭,体育系专任教师

 

羽球伴成长,初心育英才

少年时攥着锈迹斑斑的铁质球拍,在水泥场地上反复挥拍的场景,是我羽球人生的起点。那时训练条件简陋,汗水浸透运动服、手掌磨出茧子是常态,但“打出好成绩,为国争光”的念头,始终在心中滚烫。

后来,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投入持续加大:旧场馆翻新成标准化球场,智能发球机、动作捕捉设备走进训练场,科学的体能训练体系取代了“蛮练”模式。我借着这股发展东风,在更专业的环境中突破自我,接连在赛事中屡获佳绩,也愈发坚定了将个人事业与国家体育发展紧密绑定的信念。

两年前,我来到乐天堂f88任教,我对“为国育才”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学中,我把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让学生不只是学会高远球、网前搓球等实用技术,更能透过体育锻炼读懂“体育强则国强”的深意,鼓励学生在一次次突破自我的训练里,锻造竞技体育所特有的顽强意志与团队精神。看着学生从握拍不稳到带队参赛获奖,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个人的每一步成长,都紧跟国家发展的节拍;而我们体育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接过“育才”的接力棒,用羽球为笔,在体育强国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新时代的篇章。

 

e22年后的教学资料2025-2026上学期材料国庆节推文陈梦菲照.jpg.jpeg

陈梦菲,体育系专任教师

让体育的光芒,照亮更多生命

我的体育科研之路,曾聚焦于“如何提升金牌数”,而今则转向“如何通过体育提升大学生体质与人格”。这种转变,恰是中国从追求单一指标到注重人民福祉、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缩影。

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体育+艺术”融合模式,推动武术与舞蹈、绘画等专业衔接。我曾指导两名学生创编舞蹈《剑影》、创作绘画《醒狮》,作品不仅在自治区学生运动会获奖,更将拼搏精神内化为人生信念。如今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我深刻体会到,“为国育才”就是让每个生命在国家提供的舞台上,通过体育找到自信、坚韧与价值。

体育强则中国强。我的成长与国家进步同频共振。爱国于我,是将个人所学融入国家需求的具体行动。我愿做这伟大征程中的一块铺路石,让体育的光芒,照亮更多的生命。

 

e22年后的教学资料2025-2026上学期材料国庆节推文曾杨婷1.jpg.jpeg

曾杨婷,外文系专任教师

 

创新,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

作为英语教师,我亲历了教学从单一课本到多元创新的变革,更见证了科技如何为文化传承赋能。当学生用英语演绎中国非遗、讲述广西故事时,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鸣。尤其振奋的是,AI技术正为语言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能实时探索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在数字时代延续文化根脉。

我始终坚信:爱国,是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创新,是为传承插上翅膀。当学生用AI分析刘三姐歌谣的韵律,当跨国课堂通过VR“走进”侗族木楼时,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正以更立体的方式连接过去与未来。在这丰收的季节,我愿以教育者的坚守,陪伴祖国在传统与科技的交响中阔步前行。

图片10.png

甘菲,外文系专任教师


从“望远镜”到“中国桥

十来年前初登讲台时,我的艺术英语课程里满是对西方艺术与文学的英文介绍与鉴赏。当时的我们,更多地在仰望大洋彼岸的美学殿堂。当时的课堂,更像一场单向的文化输入。我们谈论文艺复兴的雕塑,评论现代派的毕加索马蒂斯,却鲜少提及敦煌壁画的飞天。我们欣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却忽略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真正的转变,源于国家文化自信的崛起与课堂的共振。当看到故宫文创用英文解说珐琅彩的匠心,目睹年轻一代在海外平台展示中国非遗并获得热烈回响时,我豁然开朗:我们曾仰望的“远方”,同样在仰望这片土地深厚的文明。我意识到,教案中的“西方范本”不应是唯一坐标;英语这门语言,更应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桥梁,而非仅仅眺望他山的望远镜。

如今,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学生们用英语解读《千里江山图》的意境,为剪纸、簪花制作英文视频。从仰望到对话,从输入到输出,我与学生共同成长——我深信,真正的教育,是赋能青年以专业为笔、语言为媒,将东方美学的星火,播撒到更辽阔的世界。

 

 

排版:何书桓

责任编辑:施燕

一审:李佳

二审:秦记洪

三审:蒋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