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博雅笔谈第40期“我的育人故事”——弦歌不辍,回响有声
主持人语:
弦歌,原指配以丝弦乐器的歌咏或诵读。在古代,儒家经典《诗经》是必读教材,常被配乐吟唱,因此“弦歌”引申为教学或教育活动。《庄子·杂篇·让王》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困,断粮七日,弟子们饥病交加,但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衰”。这一场景正是君子困厄不移其志的生动写照,彰显了即便身处困厄,文化与教育的薪火也绝不中断。
“弦歌不辍”意指在兵戈困顿、时局艰危之际,仍不停止礼乐教诵之声。其教育内涵包括:一为坚守——即使物资匮乏、环境不利,仍坚持教育之业,不弃教化之责;二为传承——以弦歌为喻,象征文化命脉与精神价值通过教育得以代代相传;三为化育——儒家谓“弦歌治邑”,乃言教育非惟授业,更在润心成俗,涵养人格,改变风气。其精神实质,是教育者以文化理想超越现实困境,以持久之功成就育人之业。
对教师而言,“回响有声”则是教学成果的真切回馈。每一位教师都渴望听到学生的“回响”。首先是知识的回响。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更能举一反三、应用于实践,取得可见的成长;其次是情感的回响。教师的关怀与信任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一句问候、一个笑容、一条远方的讯息,皆成温暖的回应;最后是价值的回响。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身上得以实践,见证他们成长为正直、善良、有理想的人,便是教育最深刻的回响。
真正的教育,既是坚守不辍的弦歌,也是清越有声的回响。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共鸣,在授受之间、成人之际,彼此照亮。
(文艺理论系副主任:吴雪美)
黄学惠,体育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追光者与绿茵场上的足球梦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让我最难忘的事情之一,是女足队长石兰含泪向我递交退队申请的那一天。她低声说道:“老师,我爸妈觉得踢球耽误学习,说我一个女孩子,踢什么球……我可能坚持不下去了。”我没有急着劝说,而是找出了她上一场热身赛绝杀瞬间的一张照片,轻轻递到她面前:“还记得吗?进球之后你喊的那句——‘一定要让爸妈看见我的光’。”
之后,我和她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训练+学习”双轨计划。训练时我常提醒她带上课本,利用碎片时间巩固知识;我也帮她调整训练方式,注重效率,减少耗时。慢慢地,她的专业课成绩从及格边缘稳步提升至年级前二十,她还继续作为队长,带领球队斩获校际联赛冠军。
去年教师节前,我意外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她家乡的特产,还有一件印着某中学校名的足球队服。附信里,石兰这样写道:“黄老师,我现在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了。前几天,有个学生跟我说想放弃踢球,我翻出了他进球时的照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您当年在我毕业时说的那句话——‘人的一生可以平凡,但不该平淡,更要懂得平衡梦想与现实’。”信读至此,我仿佛再次看见那个站在绿茵场边坚定眺望未来的女孩。而这一刻,我也真正读懂:教育,原来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传承。如今,有越来越多像石兰一样的学生,正在把曾经接收到的光,照进更多孩子的童年。
师德,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的延续之中;教学相长,是看着他们从追光的少年,成长为别人的引路人——而这,正是教育最温暖、最动人的回响。
李娟,体育系专任教师
润物无声,相伴而行
在田径训练场上,我常对学生说:“栏架不是阻碍,是帮你看清节奏的标尺。” 今年备战广西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时,田径队蓝坤修同学的栏间距节奏总是出现问题。我陪着他一遍遍拆解动作,从起跨角度到落地缓冲,用慢镜头回放分析问题。最终他取得了比赛的第四名,当他第一时间冲过来感谢我,我懂得了好老师就是学生困境中不离不弃的“领航员”。 去年,我带队参加第六届广西大学生气排球锦标赛,则感悟到了另一种教育温度。女队曾因配合失误输掉比赛,队员们下场后红着眼眶互相埋怨。我没有急于复盘战术,而是让大家围坐成圈,每人说出一个“刚才队友让我感动的瞬间”。沉默片刻后,慢慢地,指责变成了愧疚,甚至有人主动道歉。后来,看着学生们从磕磕绊绊到默契配合,连眼神都能传递信号,我忽然明白,师德师风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帮学生在挫败中看见彼此的付出。当她们在取得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后紧紧抱成一团,我知道,这份胜利比奖杯更珍贵的,是她们理解了“与同伴并肩”的意义。
无论是田径场的独自突破,还是气排球场的并肩作战,看着学生们在训练中磨砺意志、学会协作,我也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他们的成长,让我明白好老师永远在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路上。
张凌千(左),文艺理论系党支部书记,专任教师,博士
微光成炬,照见彼此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乐天堂f88任教的三年,是成长,更是感悟。通识课教师虽不能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但我始终相信,每一次用心的交流,都可能成为学生记忆中的光。
我带的第一届艺术概论课上,不少学生去年考研成功。其中有两位同学特意发来喜讯,感谢课堂曾带给他们的启发。那一刻我意识到,教师的意义往往就藏在一句话、一次鼓励之中。去年班里有一位来自老挝的留学生,语言起初是我们之间的障碍,但艺术成为桥梁。她学习认真,我也尽力引导。在校运会相遇时,她身着民族服饰,向我挥手走来。那一瞬间,我想到教育让差异成为风景,让陌生成为相遇,让我们在尊重与真诚中彼此照亮。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我将继续以微光引路,以温暖相伴,与学生们一起,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共同前行。
陈林瑶,文艺理论系专任教师,博士
第一个教会我唱国歌的老师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和教师代表,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卓著。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其“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思想至今影响深远。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使命。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学术自由与多元交流,营造了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这些教育家不仅推动了教育的进步,更塑造了中华民族重教崇学的优良品格。
教师节将至,我不禁想起求学路上遇到的各位老师,从小学班主任到研究生导师,他们都曾以智慧启迪我的人生。但在我心中,还有一位永远的启蒙者——我的外公。是他,第一个教我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个冬夜,外公身着一件长及小腿的黑色呢子大衣,褪去平日里农民那副“下里巴人”的模样,变得儒雅且风度翩翩。灯光昏暗,厨房里正做着菜,大人们围坐在火堆旁,我正摆弄着小板凳玩耍。外公招手唤我过去,开始一句一句教我唱国歌。外公唱一句,我跟一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学唱国歌,虽然年幼懵懂,却清晰地记得整个场面庄严而肃穆,我也学得格外认真。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理解了国歌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如今,每当升旗仪式上国歌响起,我总会想起外公教我唱歌的那个夜晚,想起他眼中庄重而温暖的光芒。他以最朴素的方式,在我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这粒种子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默默生根,每当我面对困难与挑战,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外公常教导我为人要善良正直,要勤奋学习,他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些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如今回想,我心中许多的底气与正气,那份沉静与向上的力量,其实都是从外公那里潜移默化而来的。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与君生,与君时时好”——许多人用这首诗来表达爱情的遗憾,而我觉得,它同样道尽了祖孙之间未能长久相伴的遗憾。外公九十六岁离我而去,但他为我上的人生第一课,他毕生践行的品格,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和缅怀。
赵冬芸,外文系副主任,专任教师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年复一年,我立于三尺讲台,见证英语课上的学生们完成一场场亮眼的蜕变:从青涩懵懂、眼神迷茫,到落落大方、自信飞扬;从羞涩赧然、目光躲闪,到勇敢无畏、侃侃而谈;从沉默寡言、低头不语,到积极踊跃、高举双手……
自踏上讲台,我便深知,师者的每一次鼓励,皆是教育长河里的璀璨星辰。精心准备的每一堂课,真诚认可的每一次互动,耐心细致的每一回答疑,都似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种子,于时光的滋养下悄悄破土,最终绽放出自信与勇气的繁花。
学生们总说我如同一枚无忧的小太阳,始终鼓励他们无畏前行。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我生命中一缕缕温暖的光?课堂上争相抢答的热烈,课间递来小花的芬芳,获奖、过级、上岸时雀跃的报喜,还有教师节那许许多多充满温暖的问候……这些,皆是我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宝藏。身为通识课老师,能被学生一直记挂,是我无上的幸运与光荣,也是我不断追光、为学生照亮前路的永恒动力。
常力文,外文系专任教师,博士
何为好老师?
犹记初登讲台,初出茅庐的我和学生们年岁相仿,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知心姐姐”。我从不端着“权威”的架子,喜欢和他们并肩而坐、促膝长谈,用欣赏的目光探寻他们的闪光点,倾听他们成长的烦恼。学生们也亲切地称我为“文姐”,这份信任让我坚信,平等交流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后来,我成了一位母亲。抱着襁褓中宛如天使的孩子,我忽然懂了家长目送孩子走进校园时,眼中藏着的无尽的牵挂与期待。在老师眼中,学生或许有成绩的差异,但在父母心里,每个孩子都是无可替代的珍宝。再看班上的学生,我竟也多了一层期许与关爱。直到有学生笑着说“我想要叫您妈妈了”,我才惊觉角色的悄然转变。
此刻我终于明白,好老师的真谛,从来不止于扎实的学识,更在于将心比心的温暖同理心。当我们用母亲般的目光看待每个孩子,用姐姐般的热忱倾听每声困惑,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心与心的彼此映照。这或许就是时光赋予我们的答案:真正的好老师,永远带着爱与理解的目光,照亮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
黄菲菲,外文系专任教师,博士
十年修己,教学相长
从小,教师就是我心中神圣而不渝的理想。一晃眼,我已从教十年。十年育人,实则修己。
我教大学英语,面对的多是对英语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曾有一次,我表扬了一位学生的发音。课后她发来微信:“从没有老师夸过我发音好,以后我会多举手回答问题的。”那一刻我恍然明白:他们不是真的畏惧英语,而是更需要被看见、被肯定。一句真诚的鼓励,也许就能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教学之路,并非总是坦途。我也曾因学生的沉默、课堂的沉闷而自我怀疑——精心备课授课,却换不来期待的回应。但每一次挫折,都教会我调整自己、停止内耗、真正理解学生,这正是我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成长。
十年走过,愈发觉得教育是一场师生彼此照亮、共同成长的旅程。值此教师节,愿借“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向所有教育者致敬——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信念、温暖与希望。
王荣兵,外文系2024级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研究生
知识回响,披荆斩棘
教师节至,向全国每一位躬耕三尺讲台的园丁,道一声节日快乐!
作为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回望求学路,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师者的光芒指引。初中时的英语老师,是点亮我外语兴趣的第一人——她慧眼识出我在单词记忆与语法建构上的优势,更用“坚持”二字激励鞭策,督促我养成每日听说读写译的习惯。这份热爱一路延续,促使我本科主修法语、辅修英语,坚定了深耕外语领域的方向。
如今在乐天堂f88的校园里,各位老师又以专业为帆,陪我在逐梦路上乘风破浪。从 “外研社・国才杯”口译赛场的实战打磨,到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方向梳理,再到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总决赛的能力突破,每一次进步背后,都藏着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帮我打破局限、补足短板!
师恩如灯,照亮前路;师言如炬,催我前行。未来,我定会谨听师言、承师之诲,带着这份力量继续勇往直前!
再次祝愿所有老师:节日快乐,桃李满天下!
苗雨芙,外文系2024级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研究生
师者如灯,点亮前程
师者如灯,照亮求知路;师者似雨,滋养成长心。在乐天堂f88求学时,与莫旻荧教授相处的点滴,让我深切体会到“师者授业更传心”的真谛。
莫教授日常与我们相处时,总会带新鲜水果分给大家,分发时轻声询问我们的文献困惑、学习进展。她从无紧绷的追问,这让我渐悟,做学问最忌心浮气躁。而她的细致,也为严肃的学术交流添了份温暖。
除了学术指引,莫教授更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每当看见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为我们解答疑惑,她总会轻声提醒:“要把老师们的这份辛苦记在心里。” 没有大道理,却让我懂得,做人最基本的是看见他人付出、心怀感恩。
值此教师节,由衷感谢莫教授以行释“师”,予我做学问与做人的双重滋养。愿您安康顺遂,桃李满径。
一审:李 佳
二审:秦记洪
三审:蒋 健